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技術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的發展:
工業機器人——安裝在工廠中,旨在自主完成重復性任務。這些機器通常被關在籠子里,沒有人類接觸。
協作機器人(cobots)——可以在沒有籠子的情況下并且靠近人類進行操作。協作機器人通常完成專業服務,例如醫療保健等操作。協作機器人還指在家庭中操作并完成清潔和其他輔助任務等任務的消費機器人。
人工智能(AI)——基于軟件的機器人,具有先進的傳感器和連接能力。大多數人都熟悉當今許多網站上安裝的經典“彈出”聊天機器人。這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一個例子。
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大多數任務都是受控、可預測和自動化的,這意味著安全法規不會超出大多數適用的機械指令。然而,人工智能通常不需要人類直接控制,機器人可以表現出智能行為和自我學習,這提出了需要考慮的整個其他范圍的安全要求。協作機器人介于兩者之間。所有機器人的本質都是知識驅動的自動化,以完成人類無法完成或寧愿不完成的任務,從而提高總體生產力和效率。
歐盟 (EU) 安全立法提出了適用于機器人的一般規則。為了滿足歐盟法律或歐洲協調標準,存在涉及技術規范的強制性安全要求。制造商有責任在產品開發的設計和生產階段遵守和實施這些安全措施。CE認證標志是在遵守相關歐盟立法后頒發的。根據所涉及的機器人類型,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機械安全的主要立法框架是機械指令 2006/42/EU,它是投放到歐洲產品市場的所有機械的總體框架。幾乎所有機器人都必須首先遵守這一規定。
另一個適用的框架是無線電設備指令 2014/53/EU,它是關于 0 至 3000 GHz 之間無線電設備頻譜的安全、互操作性、互連性和有效使用的立法框架。該指令適用于任何具有傳感器或頻譜來接收和傳輸信息的機器人。大多數協作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機器人都需要遵守這一指令。
還有其他幾項指令可能適用于投放到歐洲市場的機器人,包括即將更新的適用于人工智能產品的法律框架。企業必須清楚在設計階段適用于其產品的指令,以避免出現任何不必要的問題。
完成所有這些步驟后,該產品將有資格獲得歐洲CE認證標志并能夠進入市場。